论文导读

论文导读 网站首页 >正文

姚芬.文化自信赋能“双高计划”建设探析

[ 作者:姚芬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3-06 责任编辑:学报编辑部]



文化自信赋能“双高计划”建设探析


    姚芬

    (澳门美梅高app,河南开封475004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Double Highquality PlanConstruction Energized by Culture Selfconfidence

    YAO Fen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来源】

    (Source)

    《澳门美梅高app学报》››2023,Vol.35››Issue(01):55-60+64

    【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Doi)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23.01.012

    【分类导航】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概况

    【关键词】

    (KeyWords)

    “双高计划”建设;文化自信;赋能;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融合

    【摘要】

    (Abstract)

    基于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探索基于文化视角的“双高计划”建设路径和策略,提出通过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坚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以文培元、以化治校、以文育人功能,在文化理性选择和文化自信培育中,升华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育人水平,助力“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实现。

    【基金】

    (Foundation)

    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黄河文化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23B79002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文化自信引领“双高”院校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ZYB15)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研究(2022YB0651)澳门美梅高app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重点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研究与实践(2021HH003)澳门美梅高app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2021-HJGYB-006)澳门美梅高app2022年廉政专题项目: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2022LZ-03)

    【引用本文】

    姚芬.文化自信赋能“双高计划”建设探析[J].澳门美梅高app学报,2023,35(1):55-6064.

    【全文获取】

    pdf下载


    全文阅读




    文化自信赋能“双高计划”建设探析

    姚芬

    (澳门美梅高app,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基于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探索基于文化视角的“双高计划”建设路径和策略,提出通过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坚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以文培元、以化治校、以文育人功能,在文化理性选择和文化自信培育中,升华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育人水平,助力“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双高计划”建设;文化自信;赋能;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融合

    0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2019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重大战略目标。“双高计划”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中处于“舞龙头”的位置,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往何处走、办成什么样、发挥什么作用的大问题2。“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后,迅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基础。强化内涵建设,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实现建设目标、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要求。立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践和现实诉求,以文化视角审视和思考“双高计划”建设的长效机制、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以文化自信培育赋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化自信赋能“双高计划”建设的意义

    1.1文化自信与“双高计划”建设

    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审美、传承等方面的功能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5。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工作。文化功能的实现要以“以人化文”为条件,没有文化建设的自觉,就没有自信的文化,也没有文化的自信,文化功能的实现也无从谈起。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更是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身的文化,它蕴含在学校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中,成为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对全体师生产生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对社会公众产生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学校文化软实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双高计划”是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流的高品位的文化提供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支撑。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构建学校文化力的过程,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赋能“双高计划”建设的内在要求。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引领“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实现,而这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有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所以,建设一流的高职文化应贯穿“双高计划”建设全过程、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学校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基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层面,聚焦“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谋划文化创新发展行动,以高品位文化打造“文化高职”,助力“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实现。

    1.2文化自信对“双高计划”建设的价值6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担负着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基于“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文化现状,从文化视角审视“双高计划”院校建设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办学机制改革亟待学校文化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科学的文化理念引领,创立中国职教“走出去”品牌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保障,生源结构多元化要求构建系统化、特色化的文化育人体系。从文化强国建设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对“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文化自信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担负重大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决定着“双高计划”建设的方向和成败利钝。深刻认识、深入研究高职文化建设的规律,培育文化自信,树立文化理性,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自信引领“双高计划”建设,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本色、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角色,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学校的价值理念体系,通过文化铸魂、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动能作用,推动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和“双高”建设目标落地实施,让文化赋能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彰显学校办学初心和使命

    2.1坚持以文培元,保障“双高计划”建设方向

    以文培元,就是发挥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通过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建设来保障发展的方向,奠定发展的根本、基础。“双高计划”建设之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改革创新,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双高计划”建设过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通过一系列改革,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而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必须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才能“固其根本,壮其筋骨”。为此,“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弘扬党内政治文化,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文化强校”理念,深化文化建设,创新办学理念,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要聚焦国家、行业、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着力从理念、模式、标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构筑学校精神、学校价值、学校力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类型优势和学校的办学优势,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把“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确保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校在改革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2.2坚持文化引领,创新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品位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内在精髓,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决定了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方向。尽管入选“双高计划”建设的高职院校是综合实力较强、发展质量较高的学校,在历史发展和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成熟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办学定位等学校精神文化,但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是高职教育的“领舞者”,是要引领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行业发展的,如果缺乏思想理念创新、精神价值引领,没有高品位的文化,也就很难形成清晰的建设方向、建设思路。所以,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建设院校应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基本职能,结合学校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根据新时代产业升级对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内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系统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强大的动能作用,以高品质文化全面引领学校深入开展内涵建设,以学校先进的理念、准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雄厚的实力、科学的模式,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要从根本上、方向上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培育、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高职文化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同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层面,要依托并强化办学优势,立足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紧跟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激活教育链、做强人才链,即通过文化赋能、文化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融合,培养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双高计划”建设,离不开文化蓄力和凝心的独特功能。“双高计划”建设是要举全校之力完成的战略任务,推进这一任务,我们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接更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内生的、强大的文化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汇集智慧。所以,“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规律和自身办学优势,深入开展高职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建设与“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相匹配的先进文化。同时,要研究开发校本文化系列读本,发布《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指引》,多角度深入阐释解读学校发展战略、价值理念体系的丰富内涵,指导学校各二级单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将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高度认同、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外化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和执行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发展成为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品牌。

    3坚持文化创新,突出办学特色

    3.1传承文化基因,打造学校品牌

    一所大学的文化“反映着大学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特征风貌,不可复制的办学特色”7。“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以建设任务的落实为契机,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在全面深入系统总结学校办学优势、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契机,以优秀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为抓手,实现学校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将文化融合及思想和价值的碰撞与学校改革创新、内涵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理念、完善的制度、科学的模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精神价值,通过文化内核的提升,进一步传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基因,充分发挥文化对“双高计划”建设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助推器和放大器作用,引领“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造政行企校合作的文化平台,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赋能政行企校发展为目标,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政行企校携手着力探索基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举措,凝练、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文化,推进学校文化理性的形成,创新、塑定学校精神、形象标识、文化活动等文化品牌,进而构建起学校独特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品牌声誉。

    3.2创新专业文化建设,凸显育人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的办学特色随着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而逐渐形成。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发展特色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文化是在专业特色化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彰显专业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专业内涵和专业品质的集中体现。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8。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要通过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切实为相关专业群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需要在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特色化发展方面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案。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建立起制度文本、环境文化、精神理念、行为文化等专业群内部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专业内涵和品质,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并实现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首先,要对群内专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专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初具的特色进行总结、凝练,并与时俱进,进一步对专业发展坚守的精神价值、发展理念进行提升,为专业群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根据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群所服务的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实际,以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根植于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教”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专业群建设任务,以文化建设引领专业群内涵提升。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专业群建设制度的活力、适应性和前瞻性;探索构建“1+X”书证融通模式、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探索打造“1+X”行业资历框架标准、课程标准,探索开发国际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方案和经验借鉴。另一方面,要以文化融合为契机,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以专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强化专业群内涵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吸纳融合优秀的行业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及时补充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聚集优势资源,整合文化要素,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赋予专业群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以专业文化建设引领专业群内部教学组织重构、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重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育训皆能”工匠之师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群内涵,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4坚持文化融合,引领命运共同体建设

    4.1文化融合激活合作动力

    伴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办学、管理主体多元化,必然要求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在与“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深度合作过程中,在目标追求、价值理念、管理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文化“提供了价值、可共享的关于在社会中什么是可欲求的观念(也许是像财富、个体自由和社会公正那样的价值),以及标准、获得这些事务(如诚实努力是通向成功之路的观念)的可接受的途径”9。他揭示了文化对社会秩序所具有的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在不同组织的发展壮大中都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等在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成熟,基于同样的文化基因、基于同样的文化功能价值、基于组织发展的文化需求,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不是完全激烈冲突的存在,它们也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融合的相通因素及其融和发展的可能性。

    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所包含的价值、意识和精神,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任何一个有活力的社会,都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外部文化的价值和精神进行选择、吸取和控制,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需要和权利10。所以,从文化自身特点、发展规律和要求上来说,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融合发展是必要的,是实现文化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激活合作活力、实现合作主体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合作目标来看,通过合作开展文化研究、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融合发展,使合作主体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为更广泛更深入的共赢合作奠定基础,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现实发展来看,目前,在“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下,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需要,各行业、企业也都树立文化理性,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文化自信,提升行业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并获得了喜人成果,这也为高职院校吸纳优秀文化成果、提升软实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4.2文化融合提升合作氛围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多个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重要的是,尽管政行企校作为不同性质的组织,在价值目标追求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基于国家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等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推动下,它们也在积极进行社会责任建构,逐渐产生对职业教育的心理认同,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更多的价值理念方面达成共识,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信仰为基,激励为要,文化融合,是引领并促进政行企校深度合作的关键。“双高计划”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离不开政行企校的深度合作,在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保障下,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平台,重视文化建构,积淀文化氛围,增强“双高计划”建设合力。比如,通过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论坛等活动及媒体渠道,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双高计划”建设的理论、政策、实践等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宣传,不断扩大宣传的影响力、覆盖面,努力建构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氛围,使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行业企业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价值,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双高计划”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积极行动,合力促进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4.3文化融合夯实合作基础

    主动作为,以文化建设引领合作共同体建设。有了国家政策、制度的强有力保障,在行业、企业已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基础之上,“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积极主动作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学习、吸纳优秀的地方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从价值追求、文化理念、发展目标上尽可能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相协调、相一致,在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找到融合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破解合作难题。政行企校应当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资源共享的合作运行机制、规范有序的约束保障机制等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产业学院、职教联盟等合作组织(平台),建立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促进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深度促进学校办学体制、教育教学的改革。以现代产业、行业文化为引领,建立政行企校深度合作项目的运行管理制度,协同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协同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以合作成果反哺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协同培育适应产业、区域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5坚持文化治校,提升治理能力

    5.1文化理性凝聚办学治校合力

    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与文明一样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11。学校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价值观,它通过存在并作用于学校及其成员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对学校的决策、措施以及学校秩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校的办学和教育管理成效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才能找寻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并激发教育和管理者内在的思想动力。“文化理性对大学文化的建构意义体现在大学办学治校育人过程中,对大学及其成员的价值选择、思维模式、制度规范、行为建构、活动方式及环境营造产生的引领性”12。学校基于时代发展、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确立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等,一旦沉淀为师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将影响学校领导对办学治校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决策、行动,以及制度制定、管理模式等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将影响学校师生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决策、行动及制度、管理等的价值认同。所以,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全校上下认识和把握学校的文化选择及其内涵,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并给予学校办学治校实践以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勇于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在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及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完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精神为指导,深入政行企校调研,立足师生需求、合作方需求,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深入论证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要通过政行企校协共同召开“双高计划”建设有关研讨活动,在全校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或“我为‘双高计划’建设献一策”等活动,让所有主体参与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凝聚力量,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中创新思路,从而保障学校发展理念、目标、思路、制度、措施的科学性,并赢得多元办学、管理主体及全校师生的理解、认同、支持、参与,并严格、有力执行,最终保证“双高计划”建设的各项任务得以落实。这样,从“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从决策的领导层到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办学治校主体的行为就具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并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认同,形成了科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从而决定、指导并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理性选择过程,也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文化的作用,逐步建立柔性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或治校文化的过程。它是学校内涵发展、“双高计划”建设的精神动力,是真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更是学校治理的最高境界。

    5.2制度文化助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尤其在中共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组织单位,对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视。发挥组织文化的导引、约束作用,通过文化建设走上文化治理之路,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慧选择。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创新发展文化,广泛凝聚办学主体和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也将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并不断优化按照类型教育特点办学的制度体系,为学生多元成才搭建更多成长平台,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和基础性工作任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领舞者”,“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此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双高计划”建设,标志着高职院校进入以质量提高为发展之根本目的的新时代,对院校原有的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也提出了挑战。制度文化是在实践中沉淀形成的,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更好地引领学校改革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引领的制度体系,为深化学校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提供保障,推进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推进,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在制度层面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实现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增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这必然要求学校实现办学体制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建立适应“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发展的组织架构,制定和健全管理机制,使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管理主体在完善的体制机制的引导、约束中,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所以,在探索政行企校等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方面,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建立健全“理念相合、多方联动、职责明晰、渠道通畅”的多元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和多元主体综合治理体系。为建立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需要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需要健全党政管理制度、制度评审评价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适应多元化受教育群体的管理制度、人才育训机制、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等,进而构建职责明确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制度形成的民主性和制度自身的先进性、适应性,保障学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使学校真正走上文化治理的道路,确保“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目标的实现。

    6结语

    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良好契机,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高职”建设策略,培育和提升文化品质,推动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为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双高计划”建设目标提供精神动力。立足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基于文化视角,探索提升高职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根本道路,还需要持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C.2019-04-01)[2022-0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高靓.扶优扶强打造一批高职“样板房”[N.中国教育报.2019-10-251.

    3]蒋平.文化的内涵、变迁及功能刍议[J.文史博览,20127):16-1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王静.试论文化自信的四维根基[J.天府新论,20123):115-119.

    6]姚芬.文化自信对“双高”校建设的价值分析[J.澳门美梅高app学报,20202):16-19.

    7]艾静.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J.高教学刊.201913):4-6.

    8]姚芬.基于高职专业特色化发展的专业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7):3-5.

    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20.

    10]李可可.水文化研究生读本[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9.

    11]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

    12]眭依凡.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9.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Double Highquality PlanConstruction Energized by Culture Selfconfidence

     

    YAO Fen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role of culture it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strategy of the Double High-quality Plan based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proposes to deepe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culture adhere to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with culture governing the school with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In the rational choice of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self-confidence it sublimates the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highlight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schoo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t improves the soft power of school culture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helps realize the Double High-quality Plan construction goal of leading reform supporting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ld level.

    Key Words Double High-quality Plan construction culture self-confidence energize cultivating the spirit with culture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81j.cnki.cn41-1282tv.2023.01.01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黄河文化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23B79002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文化自信引领“双高”院校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ZYB15);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研究(2022YB0651);澳门美梅高app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重点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研究与实践(2021HH003);澳门美梅高app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2021-HJGYB-006);澳门美梅高app2022年廉政专题项目: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2022LZ-03)。



    作者简介:姚芬(1972—),女,河南尉氏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高职文化建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靳晓颖]